•閑話家常
揭開香港140萬公司背後的真相:空殼橫行、稅收流失,如何扭轉危機?

截至目前,我們可以從香港政府的統計資料中估計出公司數目和就業人數的比例:
- 公司數目:根據香港公司註冊處數據,香港的有效註冊公司超過 140萬家。
- 就業人數: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及統計處數據,香港的總就業人數約為 370萬人。
因此,公司數目與就業人數的比例接近1比2.6,這表明每家公司平均僱用約2-3人,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空殼公司或無實質業務的公司,這些公司並未對香港的經濟和就業市場產生貢獻。
1. 投資物業的公司化操作
- 現象:許多人以公司名義購買物業,以避開個人風險或規避印花稅(例如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等)。這些公司並無實質業務,也不會招聘員工,對香港經濟沒有直接貢獻。
- 影響:
- 這種操作加劇了香港樓市的高企,推高房價和租金。
- 因為這些公司並無經營活動,稅收貢獻有限。
2. 黑心中介濫用資助計劃
- 現象:不少中介誘導內地人士在香港註冊公司,以獲取香港科技券等資助,甚至申請後並未真正執行相關科技項目。
- 影響:
- 政府資助被濫用,導致資源錯配,並損害了真正需要扶持的本地中小企。
- 增加了政府的赤字,但對經濟增長和創新貢獻有限。
3. 離岸公司避稅
- 現象:海外企業利用香港低稅率政策設立離岸公司,但實際上並無實質業務,甚至不需向香港政府納稅(根據「屬地原則」,非本地收入可獲豁免)。
- 影響:
- 這些公司僅利用香港的稅制優勢,對本地經濟沒有實質貢獻。
- 增加了監管成本,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監察避稅行為。
4. 電商公司資金外流
- 現象:不少內地公司利用香港開設電商平台或相關服務公司,將資金從內地轉移到香港,然後再轉至其他國家。這些公司對香港的經濟貢獻同樣有限。
- 影響:
- 造成資金流動不平衡,香港作為中轉地並未從中獲得實質收益。
- 相關公司可能存在跨境洗錢或逃避稅務監管的風險。
補充其他可能原因
除了上述四點,還有以下其他原因可以解釋香港公司數目與經濟貢獻不成比例的現象:
5. 空殼公司泛濫
- 現象:許多空殼公司僅用於資產管理、投資、避稅或作為持股工具,並無實際業務或僱員。
- 影響:
- 虛增公司數目,扭曲經濟結構。
- 增加政府的監管成本,卻無法帶來收入。
6. 自僱人士註冊公司
- 現象:許多自僱人士(如自由職業者)註冊公司以降低稅務負擔(公司稅率低於個人稅率),但實際上並無實質僱用其他員工。
- 影響:
- 雖然這些公司有一定業務活動,但對就業市場的貢獻有限。
7. 政策漏洞與監管不力
- 現象:香港作為自由經濟體,對公司註冊和經營監管相對寬鬆,導致許多公司利用政策漏洞進行不合規操作。
- 影響:
- 使得部分公司成為政策套利的工具,無法為本地經濟創造價值。
解決方法與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從政策、監管和稅務改革三方面入手:
1. 加強對空殼公司和非實質業務公司的審查
- 措施:
- 設立最低業務要求,例如要求公司每年需提交一定數額的交易紀錄或營運證明。
- 對長期無業務活動的公司進行自動註銷。
- 效果:
- 遏制空殼公司泛濫,減輕政府監管壓力。
2. 改善資助計劃的審批和監察機制
- 措施:
- 引入更嚴格的審批程序,要求提交更詳細的項目計劃和執行證據。
- 增加對資助項目的後續審計和監察,確保資金真正用於創新或業務發展。
- 效果:
- 減少資助濫用,確保資源用於支持本地中小企。
3. 提高公司稅制的透明度與公平性
- 措施:
- 引入針對離岸收入的最低稅率,避免公司完全避稅。
- 提高對無實質業務公司的稅務要求,例如增加「經濟實質規則」。
- 效果:
- 增加政府稅收,同時減少政策套利行為。
4. 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管
- 措施:
- 與國際組織合作,打擊洗錢和非法資金流動。
- 對跨境交易和電商平台設立更嚴格的披露要求。
- 效果:
- 減少資金外流,確保香港的稅收和金融穩定。
5. 促進本地創新和創業
- 措施:
- 提供更多針對本地創業者的資助計劃,並減少對外來公司的資助比例。
- 鼓勵企業招聘本地員工,通過稅務優惠吸引更多公司在港聘用人才。
- 效果:
- 增加本地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
總結
香港的經濟結構中,確實存在大量空殼公司和不具實質業務的公司,這些公司對政府稅收和就業市場的貢獻十分有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從政策審查、資助分配、稅制改革和跨境監管等多方面入手,遏制濫用行為,並推動本地經濟創新,建立更健康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