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資訊
內地專才湧港:人才競爭下的職場結構轉型與香港打工仔突圍策略

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一直秉持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引入內地專才的本質是為填補本地勞動市場難以滿足的專業需求。以下從多角度分析此現象及本地勞動者的應對方向:
一、現狀背景與政策框架
- 專才計劃的定位
香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旨在補充特定領域(如科技、工程、醫療等)的專業缺口,申請者需具備本地難以覓得的技能或經驗,且薪酬須符合市場水平。若僱主以低於本地行情薪資聘用專才,涉嫌違反計劃規定,勞工處有權調查並取消相關簽證。 - 勞動市場結構性矛盾
部分行業(如建造業、IT)長期面臨本地人才供應不足與老齡化問題,專才引入可緩解企業運營壓力,間接保障相關產業鏈的存續,從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二、潛在影響與爭議點
- 薪酬差異的成因
若內地專才薪酬顯著低於本地同崗位水平,可能反映兩種情況:
- 僱主違規壓低成本:需加強政府監管與舉報機制。
- 職責要求差異:部分企業或拆分高階職位,以「初級職稱+較低薪資」引進專才,此舉可能加劇職場分化,需釐清職能匹配度。
- 身份導向的就業動機
專才以取得居留權為目標而長期留任,雖有助企業穩定人力,但若形成「非競爭性就業」(如拒絕提升技能或轉職),長遠可能削弱行業創新活力。此現象需透過定期技能審核與居留權掛鉤機制加以平衡。
三、香港打工仔的應對策略
- 強化核心競爭力
- 聚焦香港獨特優勢領域(如國際化視野、雙語能力、金融合規經驗),提升數位技能(AI應用、綠色科技)與跨界整合能力。
- 善用政府再培訓資源(如「持續進修基金」「特別‧愛增值」計劃),轉型至高增值崗位。
- 推動行業標準與權益保障
- 要求政府加強專才計劃審查,確保薪酬與職責符合本地標準,避免「同工不同酬」。
- 透過工會組織推動行業薪資透明化,建立技能認證制度,減少職位替代性。
- 把握區域融合機遇
- 大灣區發展創造跨境職缺(如科技合作、跨境金融),本地工作者可主動拓展人脈與專業認證(如考取內地執照),將競爭壓力轉化為區域協作優勢。
四、政策層面建議
- 動態調整人才清單
根據產業升級需求(如Web3、生物科技),定期更新緊缺專業目錄,避免低技術崗位被濫用於輸入勞工。 - 設立本地就業緩衝機制
- 要求企業招聘專才前需公開本地招聘記錄,證明無法覓得合適人選。
- 對大量聘用專才的行業(如工程顧問公司),設定本地員工晉升配額或師徒制義務。
- 加強勞動法規執法
嚴查超時工作、虛假職位描述等違規行為,保障所有勞動者權益,避免惡性競爭。
五、社會心態與長遠視野
香港的競爭力建基於法治、自由市場與國際化基因,勞動市場的動態調整是全球化常態。與其視專才為威脅,更應聚焦於提升本地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對國際規則的理解、創意產業經驗、專業服務的品質標準等。政府、企業與個人協同推動產業升級,方能實現人力資源的良性互補。